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六章 心驚膽戰預言書 (1)

關燈
《周易》:最古老的預算書

對中國人來說,《周易》可以算得上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預言書了,但《周易》究竟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去運作的,這恰恰又不是普通人所能夠了解到的。

《周易》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系辭傳》:“生生之謂易。”簡單地理解,便是眾人常說的八卦推算之法。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因而,《周易》又稱之為《易經》。其不但是儒家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一,更是經過孔子本人校正過的經書,其在書中介紹了64個斷定吉兇的卦象,以及推測吉兇的方法。因而,《周易》是中國歷史上被用來做預言占蔔的基本書籍,後世流傳的《推背圖》《萬年歌》《燒餅歌》《梅花詩》《馬前課》等,均是以周易為基本前提的。

相傳,周文王姬昌就是一個善用八卦推算諸事的人。在西岐境內如有人犯了法,文王就能夠掐指一算把此人的罪過娓娓道來,即便罪人逃到天涯海角,他也能夠準確說出其藏匿的地方。甚至在西岐,根本就不需要監獄,所有被抓來的犯人都被安置在文王在地上畫出的“監牢”裏,沒有一個犯人能夠逃出去。這便是“畫地為牢”的最原始典故。之後,姜尚的徒弟武吉在賣柴的時候失手打死了人,他便親自嘗到了這種畫地為牢的滋味。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蔔的實踐,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蔔書而幸免於難。

“周”是周到圓滿的意思,“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周易》原稱《簡易道德經》,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裏的這個完美的“周”字。後代基於此,便用“周”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因而,不論是稱之為《簡易》、《周易》還是《易經》,最根本的一點在於“易”字。

易的根本現象,便是大自然中萬事萬物的變化。任何事物的變化都一定會產生結果,這個結果便被稱之為“易象”。“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陰陽符”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是探測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一種方法。而人類自身的命運也是包含在其中的。

關於《周易》的推測和演算方法,在書中《系辭》部分是這樣記述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就是通常的蓍草之占蔔法,一般來說,算命的程序也正是這樣進行的。

據傳,在《周易》出現之前,夏商時代的人們也有著自己獨有的估算命運的方法之書《連山》和《歸藏》。歷經上千年時間的沈澱,只有《周易》流傳至今是不無道理的。《周易》不僅完整保存下來了64個卦象和卦辭,而且還有一套正確的演算和推測方法。這一套完全可以和數學計量法相媲美的推算方法,在現代人看來既感覺玄之又玄,又十分奇妙且精準。

《周易》立足的基本理論點是,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其實都處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任何方面“量”的變化都會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在特定的時間場合中,去用科學的方法推算特定人物的命運走勢,也不再顯得不可捉摸。因而,《周易》不僅僅是一種蔔筮的方法,也是一種義理的學問。

“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3000多部著作,蔚為大觀。孔子曾經說“善易者不占”,意思是指,真正學到了《易經》精髓的人並不會把自己的才能僅僅限制在占蔔上面。《周易》中包含的各種哲理,早就把這本預言書推到了傳世經典的位置上。

1930年,太陽系的第九顆行星冥王星被美國的天文學家發現了。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在太陽系中還存在著一顆尚沒有被發現的第十顆行星。當時冥王星剛剛被發現,其運行數據尚不準確,因而對於第十大行星的探測均已失敗而告終。

當時,一位名叫劉子華的中國人正在法國勤工儉學。他決定不依賴於牛頓萬有引力的定律去尋找第十大行星。很多人認為劉子華的所作所為都只是空想,但其實他是憑借了太陽系中各個星體和八卦之間的卦位的對應關系,再利用天文參數進行了計算,從而證明出每一對應卦位所屬星體的平均軌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別為一個密值。最終的結果是驚人的,劉子華第一個算出了這第十顆行星的平均軌道運行速度為每秒兩公裏,密度為每立方厘米0.424克,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74億公裏。

按照給星球命名的原則,這顆新發現的星球被命名為“木王星”。之後,劉子華把自己根據《周易》推斷出來的結果寫成了一篇名為“八卦宇宙論與現代天文”的論文作為自己考取博士學位的資本。該論文獲得了一致讚賞,劉子華在1938年正式獲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中國的八卦占蔔之術,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震驚。

足以證明《周易》神奇之處的事例並不在少數。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是現代電子計算機二進制的創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國的古老的太極八卦圖的啟發和幫助下,才觸動靈機,一舉成功的。

“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周易討論的是道,現代科學研究的是器。沒有誰上誰下之分,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對人類可以預知的未來做出最準確的推斷。

《推背圖》:規劃歷史的軌跡

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登基,最早是被《推背圖》預測出來的。到底什麽是《推背圖》?它為什麽如此地神奇?

《推背圖》在中國預言史上,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他是由唐朝的天算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彼此談論天下大勢、剖析未來世局的一個預言,書中用四言古風寫成了60組讖詩,對未來1000多年的中國人命運作了60個大預言,大膽而準確地預測了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百年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

因而,在成功預言了武則天登上帝位之後,《推背圖》並沒有停下自己預言的腳步,其一直把觸角伸到千百年之後,一點點地去言說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每一次言中,都讓聞者膽戰一下。

唐朝時期,出現了兩位奇異的學者,一位是在唐初任司天監的李淳風,一位是隱士袁天罡。唐太宗李世民當政之後,因為心憂家國大事,他便把著名的歷算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兩個人請到宮中來推算大唐今後的運勢。

誰也沒有想到,此二人不但演算出了大唐的國運走向,更把此後上千年間將要發生的事情都一一說了個明白。

這一天,兩人閑來無事便背對背坐著,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了推算起來,他們先是預知了武後將來會奪權的事情,之後思路一轉,兩人把推算的結果以流水線的方式向後延展開來。中國歷史的命運,就像是一幅畫卷一樣在兩個人的讖言偈語下一點點展開了。連續幾天的時間,兩個人一直專心於此事,並且還每推算出一件事情就專為此事做一幅畫,旁邊配上暗喻。

他們做了60多幅畫之後,二人正要繼續往下推算,此時來了一位須發皆白但精神卻異常矍鑠的老者。老者把二人正在做的事情突然打斷說:“你們先不要測什麽天下大事,且先推算我是進是退?”說完之後,老人便跨著兩腿站在二人面前。

袁天罡和李淳風翻然驚醒,這才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洩露天機。袁天罡推了李淳風的背一下,說:“天機不可再洩,我們不要在此妄下斷語,還是回去休息吧!”《推背圖》也由此而得名。

另有說法稱,《推背圖》的最後兩句詩為:“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有人認為其名稱正是源於這兩句詩。

《推背圖》受《易經》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說其完全是由《易經》演變而來的,其每一卦象均以八八六十四卦之一為起始,一共得到六十個卦象。除去第一象引言和最後一象結言並非預言外,共有58個預言,每一象合詩二首,卦圖一幅,從大唐的命運一直預言到世界大同,大約預言了幾千年的歷史變遷的命運。

《推背圖》中的預言順序,都是經過仔細推敲之後排定的,其實完全符合歷史發展的軌跡,因而可以說這是當初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精心排定的歷史軌跡預言書,並不是無心說出的偶然事件。《推背圖》中的預言提到的歷史事件,和歷史史書以及歷史專著中提到的種種記載均相互照應著。據傳,在58個卦象中,已經有45個被歷史完完全全地驗證了,還剩下尚沒有被解密的13個歷史預言,等著後人去一窺其中的重重玄機。

離我們當下最近的一個《推背圖》預言被驗證的案例,當屬辛亥革命發生以及清王朝的滅亡。在《推背圖》中提到:“讖曰:‘漢水茫茫,不統繼統。南北不分,和衷與共。’頌曰:‘水清終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內竟無王,半兇還半吉。’”

在《推背圖》中,早已經預測到了清王朝的滅亡。

讖語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提到了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漢水”。在之後的“南北不分,和衷與共”,直接道出了一個新的共和體制的誕生,這便是對與清代滅亡和民國之初政局的一個預測。頌中的“水清終有竭”,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入關268年的清朝徹底結束。“水清”顯然是指清朝,根據五行演變的規律,明朝被認為屬火。朱元璋的朱是紅色,代表火,明朝的明是日月之光,更直接就是火了。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代替火而興起的必然是水,即清代的屬性是水。“水清終有竭”的意思是說清王朝終究會有滅亡的一天。“倒戈逢八月”,無疑是在指武昌起義發生的時間,此“八月”乃是唐朝時期的計時方法。由於起義軍中有不少人是原清軍,所以稱之為“倒戈”。更因為這次起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借助於袁世凱的逼宮,在此基礎上謂之“倒戈”,更是明說暗喻一並都交代了出來。

最後兩句“海內竟無王,半兇還半吉”的意思也很明顯。這次起義之後,中原大地上將不再有皇位,甚至連民國總統的任期都是有嚴格限制的,誰也不能夠再在這片土地上稱王稱霸。另一方面的意思則帶有幾分暗喻,清帝退位之後,中原大地即將面臨著群龍無首的狀態,因為沒有大王,所以才會處於一片混沌之中。“半兇還半吉”就是對這一時期政局動蕩的最好解釋。一直到最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徹底打倒了北洋軍閥,才終於把半兇的局面還歸了半吉。

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對《推背圖》是否是一本預言書表示了懷疑。他們認為,這本書不僅不是一本預言書,更不可能是產生於唐代的古書,其充其量也不過算是後人牽強附會的一本故事圖畫集。因為唐代的社會風氣比較開化,預言在那個時期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只要被查到家中藏有預言的書籍,就有可能遭到滅族的風險。因而,《推背圖》是由唐朝時期的袁天罡和李淳風所做的可能性並不大。

以此說法來論斷的話,現如今能夠閱讀到的《推背圖》最早的雛形產生於五代時期,後隨著歷史的推進而被後人不斷加以完善,最晚的部分在清初也已經成形了。

但在國外,《推背圖》一直被列為“中國七大預言”之首,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推背圖,是清乾隆年間的舉人金聖嘆評批的版本,原本現仍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

《萬年歌》:社會興衰皆有章法

在中國,另一部非常著名的曾經預言了社會興衰的預言著作便是姜尚姜太公的《乾坤萬年歌》。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姜尚更被人們熟知的名字叫做姜子牙。姜子牙曾經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兩代國君完成討伐商紂的大業,並成功建立起周王朝。因而,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大功臣,同時他也是齊魯文化的創始人之一。

因傑出的政績,姜子牙一直被後世遵奉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明朝時期,姜子牙身上的神話色彩逐漸濃重起來,尤其是在明萬歷年間以武王伐紂的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問世之後,姜子牙在小說中代替了他師父元始天尊的位置而把眾多的神仙聯系在一起。至此,一位普普通通的“武聖”終於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轉變。

《乾坤萬年歌》便是姜子牙留給後世的一個謎題,由此推斷出,姜子牙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家、謀略家,更是一個鮮明的預言家。

姜子牙出身於貴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呂”,所以他又被稱為“呂尚”。有關於姜子牙的預言能力,流傳下來的故事也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一典故。

傳言,姜子牙釣魚的時候,用的魚鉤是直的,並且魚鉤上從來都不掛魚餌。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隱居在陜西渭水邊,這裏曾經是周文王姬昌的領地,姜子牙在此垂釣,大有引起文王註意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從而建功立業的目的。

姜子牙在釣魚的時候,魚鉤總是離水面有三尺遠。他一邊高高地舉著釣竿,一邊自言自語說:“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在常人看來,姜子牙這樣釣魚,簡直是天方夜譚。某一天,一個打柴的人經過,看到姜子牙如此奇怪的釣魚方式,便對他說道:“老先生,像你這樣子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姜子牙舉著魚竿笑了笑,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這一消息不脛而走,終於傳到了文王姬昌的耳朵裏。姬昌想要一探究竟,便派了士兵來請姜子牙。不承想姜子牙根本就沒有理睬這個士兵,不但如此,他依舊擺著自己垂釣的姿態說風涼話:“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士兵一聽,知道姜子牙根本就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裏,等他灰溜溜地回去稟報之後,文王又派了一個大臣來。姜子牙依舊是一副不答理的神態,他自言自語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至此,文王姬昌這才意識到,姜子牙這是暗示自己應該親自去請。愛才心切的姬昌先是吃了三天的素食,然後又洗澡換衣服,最後帶著一份厚禮前來求見姜太公。至此,姜子牙才答應為文王效力,以輔佐他治國平天下。

而文王知道太公的道德很高,請太公上車推著他回去,但那裏正好是沙地,文王推了800步就推不動了。也正是因為這800步,姜子牙對文王說:“你將會享有八百年的江山。”而這,和周朝統治的歷史時間長短相差無幾。

姜子牙所做的這部《乾坤萬年歌》總共只有110個句子計770字,但它卻概括了中國歷史上一萬多年的重大事件。它從宇宙起源洪荒的混沌時期開始說起,經過三皇五帝之後,直接講到了關於周代的各種預言。

書中,先是預言了周王朝只會統治國家800年,然後又提到了接替周朝接力棒的秦朝並不會穩坐江山太長時間,大約只有20年的時間。在《乾坤萬年歌》長達萬年的預言中,姜子牙基本上是通過拆字、解字的方式預設了歷代王朝的動亂興替年份及帝王姓氏。然而,這部預言書中還有很大一部分預言歷史變遷趨勢的字句,直到今天也沒有被解讀出來。

最早《乾坤萬年歌》的預言驗證,歷史上的具體事例多如牛毛,不勝枚舉。尤其以其預言漢王朝的句段最顯奇妙。書中提到:“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泉中湧出光華主,興覆江山又久長。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只用短短十餘句話,就完完全全地把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一直到蜀後主劉禪亡國的400年間的歷史全都娓娓道來。

“卯坐金頭帶直刀,削盡天下木羊首”,一個金字加上一個卯字,另外在旁邊再加上一個直刀,這正是“劉”字的繁寫“劉”。也就是說,滅亡秦王朝的將會是一個姓劉的人。根據歷史記載,劉邦是在乙未年被西楚霸王項羽立為漢王的,這一年於五行之中正是木羊之年,因而後一句的“削盡天下木羊首”說的正是漢高祖稱王的時間。

之後的“一土臨朝更不祥,改年換國篡平床”指的則是王莽篡權這件事情。“一土”合並起來就是“王”字,後面一句直接言中了王莽在篡權之後將會改朝換代的事情。

而“泉中湧出光華主,興覆江山又久長”則是指在平覆了王莽之亂後,出現的光武中興的場景。光武帝劉秀的家鄉在南陽白水,“泉”字拆分開來正是“白水”二字。

“四百年來更世界,日上一曲懷毒害”是在指出漢王朝的江山大約只能穩固400年的時間。自此之後,將會開始一個全新的年代紀元。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東漢和西漢的時間加起來,中間去除掉王莽當政的時間,正好是不多不少的400年。之後,“日上一曲”的“曹”姓之人將會出現,以其身代替皇帝來詔令天下。這便是三國之始的曹魏政權了。

“一枝流落去西川,三分社稷傳兩代”說明即便是到了曹魏的手裏,漢王室並沒有完全斷絕,其尚存的一支卻流落到川蜀地區。這正是和曹魏以及東吳呈現出三足鼎立之態的劉備父子。但在三分社稷的局面中,劉姓江山也只傳了兩代人,隨後便走向了覆滅。

最後兩句“四十年來又一變,相傳馬上同無半”,說的是在劉備和劉禪力圖匡扶漢室的43年的時間裏,曹魏政權中也發生了一次大的政變。“相傳馬上同無半”中的“同無半”,將“同”左邊去了一豎就是一個“司”字,與“相傳馬上”的“馬”字合起來就是“司馬”二字,指的是帶“司馬”字樣的人篡魏這件事情。至此,三國時期也算是走到了盡頭,等到司馬家一統天下之後,才開始了之後的兩晉的王朝之事。

管中窺豹,以漢王室的興衰便可斷定《乾坤萬年歌》絕對是預言精準的一部曠世奇作。然而,學者們依舊給癡迷者潑了一盆冷水,他們認為這本書還是後代好事之人的編纂,並不是姜子牙親筆所做,因而絲毫不值得如此認真地去對待。而且,書中不少段落遣詞造句的方式有著濃重的宋元之風,其起源於周代的說法似乎顯得並不牢靠。而如同“卯金刀”等拆字的方式,是在漢晉之後才出現的,秦漢之前一直是以篆書為主要的書寫方式,流傳於後代的拆字法顯得並不那麽具有說服力。

因而,今天流傳下來的《乾坤萬年歌》究竟是何來歷,反倒喧賓奪主成為這本書中最大的疑團。這一問題,也只能留待歷史自身去解答了。

《馬前課》:諸葛亮的軍中卦言

在三國之前,預言歷史興衰的書籍基本上是《乾坤萬年歌》一家獨大,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軍師諸葛孔明作的一部《馬前課》,成功取代了《乾坤萬年歌》的預言地位而備受世人關註。

或許有人不知道《馬前課》,但絕對不會不知道諸葛亮。諸葛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且用兵如神,文韜武略樣樣都是拿得起放得下。關於諸葛亮最神奇的記載,莫過於其未出茅廬就已經三分天下。如果單單只是把諸葛亮的這一份才能劃歸為他的眼光長遠,未免有些過於草率。

諸葛亮真正的才華,並不只僅僅體現在他具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的謀略之風,更體現在他料事如神這件事情上。精通易理數術、懂得觀察天象以判斷時事的諸葛亮,在借東風以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這兩件事情上,把自己的才能一展無餘。尤其是被《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增加了不少神話色彩之後,諸葛亮儼然已經成為一位通天達地的半個仙家。

他身上的這種“超能力”,還體現在識人相面上。據傳,諸葛亮能夠根據人的面相對於人這一生的命運做一個比較準確的推斷。當他第一次見到魏延的時候,就預知到此人日後一定會叛變,因而才會安排馬岱在自己死後斬殺了魏延。

《馬前課》一書是諸葛亮在軍中閑暇時候把自己畢生所學集結在一起的冊子。單憑這句介紹,就可以斷定《馬前課》的價值到底幾何,因而這本書也就成為了能夠預測天下大事的一本奇書。“馬前課”的意思即為是在馬前占蔔的一課,即是在軍旅生涯之中閑來無事所蔔之卦。

《馬前課》這本預言書中的預言相當簡潔明了,其自由短短的十四課,但每一課卻都預言了一個朝代的興衰。按照著歷史演進的順序,馬前課的預言顯得極富有規律性。因而,相比其歷史上的其他預言書,《馬前課》更容易被後人解讀。並且,每經歷過一個朝代之後,人們再去研讀《馬前課》中關於此朝此代的記載,總是會驚訝地發現諸葛亮當初的預言竟是如此精確。

《馬前課》的第一課,是諸葛亮在講自身的處境和當時的時局。嚴格來說,這並不能算是預言。在這一課中,諸葛亮提到一句“無力回天,鞠躬盡瘁。陰居陽拂,八千女鬼”。前八個字正是他這一生的寫照。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明知漢家江山的氣數已盡,但仍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本想憑己之力來扭轉乾坤,“陰居陽拂”,可終也逃不過命運的定數。“八千女鬼”指的便是“魏”,這也預言了蜀漢最終要被魏國吞並的命運。

第二課“火上有火,光燭中土。稱名不正,江東有虎”,講到的便是兩晉的命運。“火中有光”,無疑指的是司馬炎。此時,司馬家族已經掌握了江山大權,司馬昭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炎逼著曹魏政權的最後一任名譽皇帝禪讓帝位,從此建立起晉朝。晉軍在攻陷了建業之後,把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活捉起來,並建都洛陽,所以才稱之為“光祝中土”。

可是司馬炎的晉朝天下,終是因篡權而建立起來的,因此正是“稱名不正”。

公元291年,八王之亂開始,中原被少數民族占據。公元317年鎮守建康的親王司馬睿,宣布即位稱帝,建都建康,史稱“東晉”。建康因地處江東,故稱之為“江東有虎”。另有一說,司馬炎在稱帝的時候,東吳政權尚沒有被消滅,“江東有虎”指的便是這一政權所在。

到了第三課,書中提到“擾擾中原,山河無主。二三其位,羊終馬始”。這一節裏,講述到了晉代的八王之亂和之後南北朝紛亂格局的政局狀況。

司馬炎去世之後,司馬衷即位。但在第二年,就爆發了八個司馬家族因為權力和皇位而相互殘殺的“八王之亂”。這一亂,整個把平和的中原大地都摻和在其中了,此後上百年的時間百姓沒有安居的日子可以過。八王之亂的最高潮時期,晉朝也四分五裂為十六國。之後又是數百年的時間,在這片土地上前前後後建立並覆滅的國家多達20個,但每個國家的國運都不長,因而才會說是“二三其位”。

在之後,東晉南遷,北方徹底成為了少數民族的天下。因為天下大亂起源於司馬家族的暴動,所以稱之為“馬始”,而這樣大亂最終被楊堅建立起來的隋朝平定下去,所以成為“羊終”,取“羊”和“楊”同音之意。

單單從《馬前課》中的前三課,便可一窺這部軍中卦言的奇妙之處,更難得的是其前十課竟然準確無誤地說中了歷史趨勢。然而,至今為止,《馬前課》中的最後四課還沒有得到歷史的驗證,這四課分別是:第十一課:四門乍辟,突如其來。晨雞一聲,其道大衰。

第十二課的內容是:拯患救難,是唯聖人。陽覆而治,晦極生明。

第十三課的內容是: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

第十四課的內容是:占得此課,易數乃終。前古後今,其道無窮。

最後一課,只能作為是整本書的一個結語,因而可以理解為還有三課的預言沒有被驗證。但從字面意思來理解,人類社會畢竟經歷一次大動蕩,此後便會有聖人出現,以拯救黎民蒼生。一直到最後的預言,諸葛亮提到了一個和諧的大同世界,這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根本。

歷史學家依舊對《馬前課》的預言持以謹慎的態度,盡管古人也表達出了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但《馬前課》依舊陷入了後人編纂的傳聞中而無法自拔。所幸的是,當今的人們已經懂得如何科學地去看待這部預言書,人們正在向著最後的和諧大同的目標所努力,這也正是諸葛亮當初作這本書時所期望的最美好的結果。

《燒餅歌》:一首東方謎語

一提古中國的預言書,就不得不提到《燒餅歌》。這部由劉伯溫寫就的預言書有著東方《諸世紀》的稱謂,其和《乾坤萬年歌》以及《馬前課》並列為古中國的三大預言書。而劉伯溫也因為此書,被後人稱為東方的“諾查丹瑪斯”。

在民間野史中,劉伯溫是一個幾乎可以和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他更被人們稱之為“明代諸葛”。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於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的知識和言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也正是他這一身曠世才華,才助朱元璋最終成就了天下霸業。

當明王朝最終一統天下後,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內心裏其實並不安穩。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自己的江山是否能夠長久,因為自己曾經就是從槍桿子裏奪到的政權,居安思危,朱元璋也一直在擔心是否會有人像自己滅元一樣暗地裏顛覆了明王朝。這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內殿裏吃飯,他今天的主食是燒餅。然而,當他剛剛咬了一口時,便突然間想起了什麽,於是連忙命人宣旨召見劉伯溫。

朱元璋想起的事情是,劉伯溫跟隨自己征戰沙場多年,歷經大小戰役無數,可以說是用兵如神。每每在關鍵的時刻,他都能夠憑己之力轉危為安。朱元璋心想,既然劉伯溫有這個本事,為什麽不把這能掐會算的活神仙召進來好好地給自己蔔上一卦呢?

於是,朱元璋就把剛剛咬了一口的燒餅放下來,用碗蓋上,便下令傳見劉伯溫,讓他來給大明江山做一個推算。

劉伯溫接旨之後慌忙來殿朝見。他剛一見到當朝聖上,朱元璋就故意為難劉伯溫問道:“先生既然通明數理,那麽可知道這碗裏面的是什麽物件?”劉伯溫不得不掐指算了起來,不大一會兒,他就打了一個隱喻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這正是被朱元璋咬了一口不成正圓反而像是月牙的燒餅。劉伯溫緊接著自己揭開了謎底說:“依臣所見,碗中為一燒餅是也。”

碗都不用掀開,朱元璋自己早已經心知肚明了,他不得不對自己的軍師讚嘆有加。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懷疑劉伯溫一身的掐算本領,於是朱元璋也就放開了心理防線直接問到了大明朝今後的國勢如何。

皇帝這麽問,做臣子的其實並不好回答。如果推算出來的結果是好的,則相安無事;如果結果不好,究竟應該如何把這一結果說出口,便成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